
《红楼梦 》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 》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 》读后感1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没有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也没有什么经学家、道学家、才子、革命家、流言家的独到见解,有的只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悲惋与同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黛玉和宝钗的悲剧命运。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林妹妹,她的.生命是脆弱的,同样,心灵也是脆弱的。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性格里有着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使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同时引起宝玉的注意,也深得宝玉的怜爱。她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才气逼人、气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早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令人不禁生发敬佩之情。她还具有种种凄凉情感: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玉”,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粱间燕子套无情”,感伤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她的悲剧回肠荡气,惊心动魄。
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她不像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形容 ……此处隐藏9298个字…… 》读后感15
薛宝钗端庄秀美,才华出众,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6班 张建华。论文墨她不输黛玉;论相貌,她可比可卿;论才能,她不输凤姐;论女工,她可比袭人。但是,她工于心计,处事圆滑,表里不一,深谙明哲保身之理,奉行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是一个完全失去自我的封建卫道士。在“诗礼簪缨”的贾府,美丽而性格温顺的她显得城府极深,行事格外有分寸,喜怒不形于色。为了将自己打造成封建家长喜欢的淑女,她甘愿压抑自我,分裂自我。对上奉迎,对下安抚,可谓处处工于心计,时时察色于人,然而必造成人格分裂。
在爱情上,她竭力压抑自己,一方面她痴狂与其所爱的风流公子--宝玉,而另一方面又出于礼教将这种情感封闭到庄而不露的地步,甚至劝说宝玉要他重视他最为讨厌的'“仕途经济”;在才学上,一方面张口闭口“女子无才便是德”说教他人,一方面又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由有德又有才,知书达理的为封建家长所喜爱的淑女;在生活上,她爱美且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可她却常常自觉不自觉的去扼杀或压抑自身的爱好和情趣,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6班 张建华》。
在个性与理性的对立中,她已完全是被封建文化抹去了应有的个性,为了合乎礼教,她甘于与自己所钟爱的事物决裂。她感觉处于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生命亦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抑制状态。而更为甚者,森严浓厚的封建观念,使她失去了女性应有的温情和爱心:面对金钏的投井,尤二姐,柳湘莲等的悲剧,不但没有给予同情,相反却采用冷漠的态度,俨然一个标准的封建卫道士。她的说教令宝玉对她更加反感,注定了她与宝玉的爱情是个悲剧,且宝玉中不能忘情黛玉,遁入空门,不知所终。宝钗不得不再孤寂中与冷漠抱憾终身。虽说是金玉良缘,又怎及木石前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