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高考作文汇编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作文 篇1高考离我们越来越近,作为实施新课标后第一年的语文高考,其“重头戏”作文历来是关注的焦点、训练的重点。和往年相比,高考作文的要求有哪些变化?应当怎样着手高效训练、成为提分的“第一桶金”?备考过程中注意哪些事项?笔者愿与各位同仁、广大考生切磋。
新课标考纲在写作文体表述上变化较大,针对原来大纲版的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改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针对去年、前年材料作文特点,新材料的作文出题机率加大,写议论文尤其写哲理散文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还有一些细微变化。例如发展等级“有文采”这一块的要求,将去年的“词语生动”改为“用词贴切”,“文句有意蕴”改为“文句有表现力”,变化后的措辞简明扼要,不仅涵盖了去年的要求,而且又丰富了“有文采”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下面我们就以一篇模拟作文为例子,说说“高分作文是怎样写成的”。根据刘欢《在路上》歌词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 ……此处隐藏8283个字……看,各省市水平显然参差不齐。有些省市作文题缺少新意,比较“老套”。如江苏的“智慧”,四川的“老实和聪明”,湖北的“喷泉与泉水”,重庆的“残疾母亲”的故事,福建的“路”等,都相对较平,容易被套作。
还有些高考作文题的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题目是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材料来自拟题写作。这道题的毛病是缺少必要的规定性,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还是说探究也需要分类?无论哪个角度都有些牵强,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
值得注意的还有北京市的作文题。去年底北京市提出语文学科教学改进的21条意见,其中就建议改进评价方式,高考设置“可选择性”作文题。20xx年北京卷就实施了这种“可选择性”,命定两个题目。这种改进应当肯定。但是供选择的两道题的难度不一。其一是“和英雄生活一天”,要设想和早已经逝去的某个英雄在一起,这要求有很强的想象力,非常难。第二题要求写出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就相对容易得多,估计绝大多数考生都选作第二题。这样就实现不了“可选择性”的预设效果。
事实上,各省市的语文命题水平,在作文题上可能是最能见出高低的。20xx年仍然有13个省市是自主命题,据说明年绝大多数省市都将使用全国卷。统一试卷之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实施即将到来的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又如何做到既利于选拔,又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产生正面的“指挥棒”作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